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尊师重教风尚,表彰和鼓励长期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优秀教师,经济管理学院开展了系列优秀教师评选活动。2019年,学院启动“树人奖教金”优秀教师评选;2023年,学院开展首届“教学之星”评选活动。
在评选活动中,成力为教授、刘彦文副教授荣获2023年度“终身成就教学之星”荣誉称号,刘艳萍副教授荣获“卓越贡献教学之星”荣誉称号;王国红教授荣获2021年度“树人奖教金”优秀教师奖,仲秋雁、孙丽君两位教授荣获2022年度“树人奖教金”优秀教师奖。
【捐赠项目介绍】
“树人计划”是2019年校庆七十周年之际在王众托院士和夫人邓文竹教授倡议下设立,旨在鼓励师生进行学科交叉研究,促进学科交融与优势互补,利用优势学科实力开展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培养创新性人才。
“笃行计划”是匿名校友捐赠设立,用于经济管理学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的在校生, 积极上进的特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学之星”奖励、学院案例中心建设等。
下面,让我们听听获奖者们的心声吧!
成力为教授
我已在高校的讲台上度过了41个春秋。获得首届 “教学之星”荣誉称号,感谢学院!感谢在我成长过程中给我帮助的人!感觉自己还应该做得更好。
20世纪70年代末,中小学知识极为贫乏的我们这一代人经过上山下乡农村锻炼,恢复高考后幸运地走入高等院校。理想主义的教育,对底层农民艰辛生活状态的体验,激发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我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大学毕业后,我服从组织分配留校工作,给当时统计系主任刘奇教授当助教。80年代初,国家经济专业干部非常缺乏。我第一次上讲台,是给中国农业银行中青年骨干班(后来这个班涌现出全国农业银行29个省行的行长)刘奇教授主讲的《统计学》课程讲4节课。那时这些被压抑了10年的老教授刚刚恢复教学工作,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对我们的培养上和课程教学上。编写教材,一字一句改我的讲稿,让我试讲,大家帮我完善。感谢那个纯净的大环境,我碰到了一位品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好老师,上课的班又是一群年龄比我大、有实际经验的好学生,一开始的严格要求,使22岁的我对讲台、对教师这个职业就充满了敬畏之心!
我这一生最幸运的是组织分配让我从事高校教师这个职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我不愿意做重复性工作的性格特征。我真的热爱讲台,因为每天都能够用新知识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未来的希望。10多年后碰到我曾经教过的学生对我说,听了你的课改变了我一生的职业选择。我热爱学生培养工作,思想交流、学术问题的探讨、共同找到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充满了挑战性。这些年我培养的博士基本都拿到了国家基金项目。看到他们成长、看到他们超过自己,倍感欣慰。面对大连严峻的经济形势,这些年在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我也花大量时间调研企业与政府部门,为企业家规避投资风险,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一些咨询报告的建议正在落实。
我时常在思考:高校教师的使命是什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我们对人的培养、特别是对自己研究生的培养,除了传授知识、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还应该培养他们有宽阔的胸怀、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勇于担当的品德,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源于教师自己的高度。立足社会、首先需要基本技能,在技能具备的条件下,思想比技能重要;在技能、思想具备的条件下,胸怀、品格更重要。
一路走来,尽管每天忙忙碌碌,但更多还是享受忙碌带给我的充实、快乐。寄语我们年轻的教师也激励我自己:用心专注学问,用爱点燃希望,用思辨激励创新,用深情回馈社会。
刘彦文副教授
任教35年来,我承担本科生、全日制硕士生、MBA学生和EDP培训的会计学、财务管理、公司治理、成本管理、审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均课时逾300。
我认为,教师的每一次上课,就是战士的每一次出征,要想到几十甚至上百学生期待的眼神,要直面学生,换位思考,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亲人,站在学生角度,想他们需要什么,然后设法提供什么,厘清核心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进行课程设计,不但要备课,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背景,课程举例尽量契合)。
同时,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质疑观点,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运用案例等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探究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刘艳萍 副教授
我很热爱教师工作,愿意与学生在一起。最在意的是“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收获最大”。所以,从教28年来,一直在摸索与尝试教学方法的改进。我主持“会计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获评“辽宁省一流线上课程”。疫情期间,摸索在线互动教学,“基于Z00M平台的会计学教学探索与实践”评为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在线教学典型案例。
也曾多次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评辽宁省第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指导教师。带领MBA学员参加“第四届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全国总决赛,获得冠军,最佳教练奖。
王国红 教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责任,也是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榜样。获得树人计划的奖励,这是我最大的动力和鼓舞。我会倍加珍惜这份荣誉,继续用心去教育学生,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为从教三十二年的教师,时刻保持着每次走到讲台上都是新的开始的心态,将自己所知所会的传递给同学们。作为工商管理的教师,也时刻牢记着理论来源于实践,保持着每年都要到企业进行访谈调研和创业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即使困难的时候也不放弃,在2022年走访了16家企业和创业者及管理者交流,感受到企业的坚韧和面临着困境寻找发展空间的韧性,是扎根实践、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动力之源。与此同时,主持了突发条件下多主体创新韧性与转换路径研究、面向不连续创新的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的协同价值创造实现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教师要心怀“国之大者”,致力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认知方面,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和科研素养,勇于开拓、拼搏进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行动方面,培养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知行合一”将是我不变的追求,坚信心中有彩虹就能见彩虹。
仲秋雁 教授
自留校任教35年来,一直活跃于教书育人一线。热爱教师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担任学院本科教学副院长期间,带领团队开展培养方案制定、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及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担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负责人,带领团队将专业建设成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先后获辽宁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孙丽君 教授
2013年是我正式站上讲台、正式招收第一个研究生的第一年,也是我做母亲的第一年。从教的十年,也是做母亲的十年,我始终觉得母亲这个角色为老师这个角色提供了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思考。我总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每当我教育学生的时候我就会想,如果我是他们的妈妈,我会或者应该怎么做?应该如何做?在呵护好他们的纯净心灵,保护好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心的同时,引导他们做一个好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更要激发他们的自驱力。这些做法与教育自己的孩子基本是一样的。然而,在家里,孩子除了有慈母的爱和呵护,同时也有严父对孩子追求卓越的要求。同理,在学生的教育上,我也会对他们提出各种追求卓越的要求,学习上要追求卓越,研究上要追求卓越。因此,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严父慈母的角色要都具备。
当然,教育学生与教育孩子也有不同的地方,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过程基本是一次性的、无可更改机会的,而教育学生有重复的机会——教育完一批接着就是另一批。因此,每教育完一批学生积累的经验可以用于提高对下一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这是一个持续提高的过程。不管是讲课经验还是带硕士博士研究生做研究的经验,都是在年年积累、不断提升中的。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叫做:做成长型父母;而其实做老师更是要时时刻刻成长、时时刻刻学习的。
总结来讲,我的从教感悟就是要做严父慈母一般,且时时刻刻学习和成长的老师。